沙子口码头薄雾初散,一艘橘色巨轮静静停泊在碧波之上。2025年6月5日上午,青岛三十九中(海大附中)高二年级海洋班的同学们踏上“极地”号破冰科考船的舷梯,开启了一场深度接触“大国重器”的研学之旅。作为中国自主设计建造的新一代破冰调查船,“极地”号自2024年7月在青岛入列以来,已成为我国极地科考与冰区调查的重要新生力量。
走进“极地”:科考现场初体验
当同学们踏上甲板,眼前景象令他们屏息:墨绿色甲板上,黄色标线如经纬般纵横延伸,船首破冰结构与左侧无人机停机坪彰显着现代科技的力量。——“大家现在看到的是‘拼搏’号气垫艇,被称为‘冰上巴士’。”讲解员指向后甲板上一抹鲜黄色身影。学生们迅速围拢,问题如潮水般涌来:“气垫如何抵抗冰层摩擦?”“在极地遇到暴风雪怎么办?”这些疑问在青年科考队员胡宇、胡斌驾驶该艇穿越北冰洋的故事中找到了答案——他们曾在浓雾中创新使用“叠标导航法”,在冰面插旗引路,甚至为保持视野裸脸迎风,导致睫毛结满冰霜仍坚守岗位。
神经中枢:解密科考“最强大脑”
走进控制室,仪表盘闪烁的微光映照在同学们专注的脸庞上。二副详细解说着各类尖端海洋调查设备的功能:“这里如同‘极地’号的神经中枢,能同步监测大气、海冰、水体及地球物理环境。”一位学生轻触操作台,惊叹道:“原来实验室里学的温盐深仪(CTD),就是在这样的船上完成数据采集的!”
作为海大附中的学子,同学们早已不满足于表面认知。在学校的课题研究中,多人曾参与DNA提取实验、海水电池优化等科研项目。此刻目睹真实科考平台,高二一位学生积极联想到自己研究的新型环保电池:“如果能将我们的节能技术应用到极地装备中,或许能进一步提升科考船的续航能力。”
极地精神:一堂特殊的思政课
在船舶陈列室,一张老照片引发深思——那是我国第一代“极地”号于1986年从青岛启航的历史瞬间。从当年艰难远征到如今“双龙探极”(雪龙号与雪龙2号),再到新一代“极地”号配备无人机、无人船、水下机器人三位一体的“爱国”探测系统,四十年极地科考征程浓缩于此。二副特别介绍了“极地”号的技术突破:5600吨排水量,可在1米厚冰层中以2节航速持续破冰,续航力达14000海里,冰区航行噪音控制更达到国际领先标准。当得知该船今冬刚完成首次渤海冰区调查,深入辽东湾采集300余站次数据,学生们纷纷记录——这些正是他们课堂分析的鲜活案例。
会议室屏幕上正播放“极地”号首航纪录片:风雪中,青年突击队员腰系安全绳,手持冰镐在浮冰区蹒跚前行。画面外一个声音问道:“明知冰面可能断裂,为何还要上去?”
“因为那里有科学需要的数据,”“极地”号平静答道,“每一厘米破冰前行,都是对未知的丈量。”
蓝色种子:从课题研究到海洋报国
触摸着甲板上特制的防冰加热铁板,聆听着科考队员在极昼中连续作业十几小时的故事,学生们对“爱国、求实、创新、拼搏”的南极精神有了具象理解。随行带队老师感慨:“这正是课堂无法复制的教育场景。”青岛三十九中坚持‘人人有课题’,就是希望科研种子在高中萌芽——今天站在‘极地’号上的同学们,明天就会可能成为驾驶它探索冰海的人。一位学生在航海日志上郑重写下:“从三十九中实验室到北冰洋科考前线,这条路,我要走下去。”
三十九中的海洋教育已深耕近二十载。当高中生们在大学级实验室提取DNA、设计节能装置时,创新素养早已深植;而“极地”号以青岛为母港的定位,更为学子架起从校园走向深蓝的桥梁。当汽笛鸣响,巨轮的身影渐融于海天之际,一粒粒蓝色梦想的种子,已在科学的土壤里悄然扎根。
撰稿人:2023级4班 张益源
审核人:刘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