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文化调查之地标建筑:青岛天主教堂
2023级4班 刘皓东
青岛天主教堂,原称圣弥厄尔大教堂,始建于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由德国设计师毕娄哈依据哥特式和罗马式建筑风格而设计,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10月落成。总占地11480平方米。
青岛天主教堂平面呈十字形,教堂主体两翼,各耸一座尖塔,塔高56米,顶端各立有一个4.5米高的巨型十字架。大厅高18米,可纳千人,内部采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装饰,穹顶绘以圣像壁画。青岛天主教堂是青岛地区最大的天主教堂和哥特式建筑,也是中国唯一的祝圣教堂。
2006年11月20日,作为青岛德国建筑群之一,青岛天主教堂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天主教是基督宗教的三大宗派之一,其正式名称为“罗马天主教会”或“罗马公教会”,即由罗马教宗领导的教会。天主教一词用于指信奉罗马天主教理论体系,包括道德、圣餐仪式以及教条,并完全服从圣座的基督宗教信徒,在基督宗教的所有教会之中,天主教会的人数最为庞大,全世界人数约有11.3亿,占世界总人口17%,天主教会也是所有基督宗教的教会中最为庞大的教会。天主教堂是天主教的主要建筑,也是天主教教徒的重要的活动场所。世界五大教堂中,前四座均为天主教堂。
历史沿革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德国以“巨野教案”为借口,出兵占领胶澳地区,天主教势力也随之而入。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德国传教士在太平路天后宫后面建起了第一处传教场所,发展教徒,开展宗教活动。
清光绪二十六至二十八年(1900~1902年),德籍神父白明德在曲阜路购地修建了第一座天主教堂。
民国十四年(1925年),正式建立青岛天主教区。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青岛天主教堂破土动工,由德国设计师毕娄哈依据哥德式和罗马式建筑风格而设计。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10月,青岛天主教堂落成。
20世纪60年代后期,青岛天主教堂因受到冲击而被迫关闭。
1981年4月,青岛天主教堂恢复使用。
1982年4月,复活节重新开放。
1999年5月1日起,圣弥厄尔大教堂对游人开放。
2013年,青岛天主教堂整修后,恢复了宗教活动,并对外开放。
地理位置
青岛天主教堂位于山东省青岛市市南区浙江路15号。
青岛市·中山路[地铁站]
历史文化
·名称由来
青岛天主教堂以“圣弥厄尔”的名字命名。圣弥厄尔是《圣经》中记载的一位总领天神,他与魔鬼首领战斗,打败了魔鬼,保护了人类。按照天主教的传统,每建立一处教堂就要确定一名教会历史上的圣人作为主保,这位主保圣人的名字也就是这座教堂的名称。圣弥厄尔大教堂的名字是由维昌禄主教选定的。
·相关历史
拟建青岛天主教堂应高百米,适逢“二战”爆发,希特勒严禁德国本国资金外流,该教堂不得不修改图纸,即建成现在的规模。
主要建筑
·教堂
青岛天主教堂结构以钢筋混凝土与花岗石结合而成。表面雕以简洁优美的纹案。窗户为半圆拱形,线条流畅,显得庄重而朴素。堂内大厅高18米,宽敞明亮,顶棚悬有七个大吊灯,后方设有祭台,配之穹顶的圣像壁画,可容纳教徒千人;两侧各耸立一座钟塔,塔身高56米,红瓦覆盖的锥形塔尖上各竖立一个4.5米高的巨大十字架,塔内悬有4座大钟;南立面正门上方设一面七瓣玫瑰窗,门窗采用券式。檐部和腰线处为罗马风建筑装饰式的密排小券。外墙为花岗石砌筑,局部上设凹凸装饰线条。一层两侧均设计有便门与中间主人口呼应,二、三层设计为单窗,四、五层则改为双窗,以突出建筑立面纵向的划分,六层则结合塔尖起小山墙开圆窗。
保护措施
1992年,青岛天主教堂被公布为山东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11月20日,作为青岛德国建筑群之一,青岛天主教堂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调查问卷
调查人数:166人
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人对青岛天主教堂比较了解,且知道天主教堂的位置。大多数人去过或偶尔会去天主教堂,没去过的人占少数,没有人经常去天主教堂。
关于青岛天主教堂的建议
1. 青岛市政府应加大宣传力度,推动青岛天主教堂旅游业发展。
2. 应加强对青岛天主教堂的保护措施。
3. 市民应多了解天主教堂,了解青岛本土文化。
撰稿人:2023级4班刘皓东
审稿人:刘军 梁蒙
责任部门:团委 高一语文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