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家乡热土 传承文明火炬——青岛三十九中高一语文组“家乡文化生活”学习活动优秀作品展(十一)

时间:2023 / 12 / 11

寻访岛城文化

2023级1班  苏冉  李一一

Part 1老舍故居

老舍: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另有笔名絜青、鸿来、非我等。北京满族正红旗舒穆禄氏,祖籍辽宁辽阳。中国现代小说家、作家、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北京人艺编剧,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代表作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

老舍的一生,总是忘我地工作,他是文艺界当之无愧的“劳动模范”。1966年8月24日,由于受到文化大革命运动中恶毒的攻击和迫害,老舍被逼无奈之下含冤自沉于北京太平湖。1978年,老舍得到平反,恢复“人民艺术家”的称号。2017年9月,中国现代文学长篇小说经典《四世同堂》由东方出版中心出版上市。这是该作自发表以来第一次以完整版形式出版。墓碑上刻写着老舍的一句话:“文艺界尽责的小卒,睡在这里。”

微信图片_20231001175427

老舍故居:从黄县路一路向南,一栋幽静的双层花岗岩建筑便是老舍先生的故居。作为新中国第一个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老舍先生最为人知的作品《骆驼祥子》便是在此诞生,不同语言的翻译作品,足以证明这部巨作的影响力。

走进古朴典雅的书房,一张书桌、一宅台灯、一副笔墨、一个花瓶,老舍先生便是在这里创作出了《骆驼祥子》,保留至今的手稿,也让我们一睹名著创作的过程。

在艺术厅里,《骆驼祥子》的电影、话剧和京剧让我们更好的感受老舍先生的作品魅力。如果说青岛为老舍先生提供了一生中最好的创作环境,那老舍先生便让这条平凡的黄县路永远充满着人文气息….

其内所展示的字帖

微信图片_20231001224740

书籍

微信图片_20231001224726

壁画

微信图片_20231001224752

荒岛书店:

荒岛书店开在老舍故居一隅,黄灰色的外墙、红褐色的门窗、简易的实木招牌,低调而不乏文艺气质。走进书店,上世纪30年代的实木老家具映入眼帘,老舍、萧红等人的肖像陈列在书架上,有着80多年历史的《生死场》和《八月的乡村》作为镇店之宝摆放在书店的显眼位置

微信图片_20231001182056

Part 2栈桥

微信图片_20231001225726

栈桥:栈桥及回澜阁,即青岛栈桥,俗称前海栈桥、南海栈桥、大码头,青岛海滨风景区的著名景点之一 ,位于山东省青岛市市南区太平路12号,地处青岛湾北侧,与小青岛隔水相望,始建于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素有“长虹远引”之誉,是青岛市近代第一座人工码头、最具代表性和知名度的城市地标之一。

栈桥的前世今生:

1、栈桥前身:栈桥前身是清朝政府为了防守胶澳清军的下雷船和装卸军械燃煤而建造的码头,被称为铁码头。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青岛守军驰援辽东战场,铁码头等在建的军事工程停滞。

微信图片_20231001230410

2、德国占领青岛:1897年11月14日德国以巨野教案为借口,派遣德国东亚海军从铁码头及其附近的滩涂登陆占领胶澳(青岛),此时,被称为桥营的水雷营业已建成,营门直通铁码头,称之为登陆桥或青岛桥的铁码头还在建造中。1898年3月6日德国与清政府签订《胶澳租借条约》将青岛租借给德国,租期99年。

3、1899年德国胶澳总督府推出的城区规划方案,图中铁码头的位置,地质,水深等都有标注。青岛铁码头是清军为了吃水较浅的下雷船而建的,德国人随即进行加固和续建,形成了一座28孔透空桥,随着1901年和1904年胶州湾内中等水深的小港和深水港的大港的建成,铁码头的卸泊运输功能逐渐减弱。

微信图片_20231001230400

4、青岛公园: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对德国宣战,发生了日德青岛之战,同年11月7日德国战败投降,在当时的作战地图上出现了青岛栈桥之名称。

5、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举国一致要求收回山东权益和青岛主权,1922年12月10日中国政府正式接收青岛,之后,将青岛辟为胶澳商埠,栈桥一带开辟为栈桥公园。

6、重修扩建:1931年民国时期,当时的青岛国民政府决定对栈桥进行维修改造,工程由信利洋行施工,工程师弗.希诺克设计,于1931年8月20日开工,将锈蚀严重的铁码头拆除,改成了35孔的铁筋混合土透空栈桥,在其南端增筑三角形岛堤和八角重檐攒尖琉璃瓦屋面的回澜阁,为便于小型舟船靠泊,在透空桥东西两侧各设有两处系泊泊位和桥梯,桥面上设置了减压孔,在石彻桥两侧安装了护铁栏,在透空桥上安装了铁索护栏,工程于1933年5月竣工,同年7月1日举行了重修竣工落成典礼。

7、1938年1月10日日本再次侵占青岛,日军也曾多次登上栈桥。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国民政府接收青岛后美国海军的小型船只也曾在栈桥靠泊。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青岛市委,市政府多次拨款对栈桥,回澜阁及栈桥公园进行修缮和美化,栈桥以新的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

8、建国后,栈桥辟为青岛前海游览休闲的重要景区,其间,回澜阁曾被改为茶馆,图书阅览室和展览馆对外开放使用,1953年回澜阁曾改名为中苏友好阁,牌匾由郭沫若书写,1958年重新改为回澜阁,牌匾由时任山东省委书记,中国书法家协会创始人和第一届主席,著名书法家舒同题写,这块牌匾一直掛在今天的栈桥回澜阁上。

9、2013年5月26日下午,一场罕见的风暴潮袭击青岛,27日凌晨栈桥东侧部分桥体被冲毁,青岛市随即展开了大规模的修缮工作,到2014年4月25日栈桥重新向市民和游人开放。

微信图片_20231001230406

撰稿人:2023级1班苏冉 李一一

审稿人:刘军  梁蒙

责任部门:团委 高一语文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