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六一儿童节,在这样一个欢乐的日子里,让我们共读《城南旧事》,走进上个世纪的老北京胡同,以孩子般的视角体会奇妙而温情的童年故事。
朗读者介绍:
大家好,我是2022级7班的戴青池,我是一个热情开朗,勤奋好学的学生,在校内担任学生会副主席,曾多次获得校“文明礼仪标兵”“优秀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等称号。“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我的座右铭。我相信,总有一天,我能乘长风破万里浪,在知识的海洋中勇往直前。
朗读原文:
《城南旧事》节选
差不多快40年了,我还总是会想起我的小时候,那是1923年,我6岁,刚和爸妈搬到北京,就住在北京城南的胡同里。那时候的北京不叫北京,叫北平。
记得,那是夏天的晚上,搬个小竹凳儿挤在大人群里听鬼故事,越听越怕,越怕越想听。猛一回头,看见黑黝黝的夹竹桃花林里小猫正在捉壁虎,不禁吓得呀呀乱叫。
在我七、八岁的时候,北平有一种穿街绕巷的“唱话匣子的”,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也是在夏季,每天晚饭后抹抹嘴,急忙跑到大门外去张望。先是,卖晚香玉的来了,用夜来香的花儿串成美丽的大花篮,一根儿长竹竿儿上挂着五六只,妈妈总是喜欢买来摆在卧室里,晚上,满室生香!再过一会儿,“换电灯泡儿”的又来了,贴几个钱,拿家里断了丝儿的跟他换新的。再然后,再然后就是我最喜欢的“唱话匣子”的来了,背着“话匣子”,扛着一个大喇叭,走街串巷地吆喝,谁给钱谁就能点播一段儿戏文儿,我听见唱话匣子的便赶紧跑进家里一定要求母亲叫他进来,只要母亲一答应,我便拔腿飞跑出去,还没跑出大门儿就喊:“嘿!唱话匣子的,你别走啊!”
讲价钱的时候,门上围上一群街坊的小孩儿和老妈子。讲好价钱进来,围着的人便会挨挨蹭蹭地跟进来,北平的土话儿这叫做“听蹭儿的”。我有时大大方方的全让他们进来;有时讨厌哪个便推他出去,把大门砰地一关,好不威风!
对了,还有一件我最开心的事儿,妈妈常会交给老妈子一块钱,让她带我们小孩子到城南游艺园去。看穿燕尾服的变戏法儿、看扎着辫子的姑娘唱大鼓、看露天电影。摆瓜子碟儿的,卖玉兰花儿的,卖糖果的,穿来穿去,吵吵闹闹。戏台上这边贴着戏报纸,那边贴着“禁止怪声叫好”的大字,看了反而使人嗓子眼儿痒痒,非喊两声“好”才过瘾。
多少年后,城南游艺园拆除改建,城南的繁华早已随着城市的变迁而没落,偶尔经过那里,总不由的想起童年时在那里的快乐日子。我曾想,我何不写些故事以我的童年为背景呢?它们的故事,不一定是真的,但写着它们的时候,那些故事里的人,一个,一个,不断地涌现在我眼前,斜着嘴笑的兰姨娘,骑着小驴儿回老家的宋妈,草丛里的小偷儿,还有,椿树胡同里的疯女人。他们从我的童年走过,又一个一个地离我而去。我的童年,结束了。
我是多么怀念住在城南的那些人物和景色呀!我慢慢地,慢慢地把他们写下来。童年,又重新,填满了我的心头。
朗读感悟:
《城南旧事》是我非常喜欢的一本书,这本书透过小主人公英子童稚的眼光,看成人世界的悲欢离合,温馨动人。每个人都有童年,它像个百味瓶,里面装着酸甜苦辣各种味道。它又像个万花筒,有着许许多多的色彩。童年的记忆是我们最纯真、最宝贵的财富。我们每个人都会长大,成长的意义不在于结果如何,而在于旅途中的收获。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让我们把握住现在的青春年华,为生命增添一抹绚丽的色彩吧!
责任部门:团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