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工作在许多人眼里只是在古代遗迹里“寻宝”,与盗墓的区别只在于所得文物上交博物馆。然而这种误会实在是不合理的。2024年9月28日上午,青岛第三十九中学高中部2024级4班邀请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副研究员高继习老师,给大家上了一堂有关考古的课:恢复与重塑——青邱堌堆遗址背后的考古工作
高老师以一组博物馆展厅中的照片和数座发掘中的古墓照片为例,介绍了考古发掘现场如何复原古代历史:与博物馆中单独展出的文物不同,考古现场在发掘过程中十分注重“context”,即情境、背景:文物出土时的状态、位置关系等都是需要注意的,由这些可以推断出文物埋藏时的场景,从而获取更多古代遗留的信息。“考古更像是推理,我们是历史的侦探”,高老师如是说。
除了大件的古代手工艺品——所谓“古董”,考古工作者们还需要注意的是“小而不可见”、的炭化植物种子、植硅体乃至分子层面的物质, “大而不可见”的古代地理环境等,以及“非特殊观察不可见”的骨骼病变等。例如,由植硅体形态、牛骨结构变异等推断出当时的人们逐渐驯化了粮食作物和动物;由堌堆周边的淤土情况佐证了历史上有记载的宋朝决黄河堤以阻金兵的历史。
这场考古课堂不仅给同学们带来了有趣的知识,点燃了大家开展科学探究的热情,更激发了大家对未来职业的无限想象与憧憬。在这个星辰大海的时代,愿同学们以星海为舟,以梦想为帆,勇敢乘风破浪,向着那无限的未来进发!
撰稿人:2024级4班 高阡陌
审稿人:刘军 付立国
责任部门:学生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