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助成长,劳动增自信。学工实践活动不仅是一种身体上的锻炼,更是一种心灵的洗涤。在青岛市综合实践教育中心,青岛39中2022级初三学子们在为期五天的综合实践活动接近尾声的时候,劳动收获愈来愈多,精神世界愈加丰富。
劳动增进团队和谐
在学工实践课程里,同学们需要彼此配合;课程之外,同学们依然需要团结协作,共同完成任务。中午,同学们要一起抬箱子,分餐,送饭盒;午自习,课代表们要收卷子,发作业;课程结束后,值日生们清理桌面,打扫卫生……分工明确,团队和谐,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还培养了同学之间相互帮助、互相关心的品质。
实践促进个人成长
一件件精美的劳动成果,闪动着智慧的光芒。同学们学习各种劳动实践课程,不仅深刻体会到了劳动的艰辛与价值,同时也收获了宝贵的人生经验和感悟。请看同学们的学工心得吧!
头脑奥赛:智慧与手工的完美结合
——2022级5班 初沛齐
几根几毫米粗的木条,竟能支撑几百斤的重量!“头脑奥赛”正是在裁、截、粘、拼中,创造这样一个“小奇迹”的活动。
活动之初,刻刀在手,细木条扎正如案板上的鱼肉----手起刀落间,一人余高的木条已化为几堆小木棒。刀刃在木棒上游走,清出“支撑柱”的“立足之地”。轻挤胶水,力压木棒,精准量取,小心截断。如此几个动作反复进行,既考验耐心与细心,又锻炼了动手操作能力。至于框架内部的加固,还要用上“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这一数学知识。大家或热烈交流,或细心雕刻,或互相比较,或互帮互助。众人开动头脑,动手实践,忙得不亦乐乎。
制作完毕,只见长方体木质结构被老师套在铁柱上,上铺承重板,几人将十余片数十公斤的铁片压于板上,结构岿然不动,似乎傲视铁片的“轻小”。老师揭开了谜底---原来经过几次固定,这小小的轻木至少可承担十人的重量,压几块铁片自是不在话下。听闻此话,大家恍然大悟的同时脸上又增添了几分创造“小奇迹”的自豪。
科学不能止步于理论,一定要经受实践的检验。智力与手工,正是在“头脑奥赛”中完美契合,创造一个又一个超乎想象的“小奇迹”。
智能电子:源自键盘上的自豪
——2022级1班 修冠华
这,可以通过编程做出来?
我飞速的打开电脑,按照老师的程序,在声音键上添加声音,循环两次。乐谱中的1 2 3 4 5 6 7,立刻在电脑上变成了c d e f g a b,竟然还能调节音调的高度!我兴奋极了,继续按照音乐的旋律,将c5 b5 a6......分别填入变量格,添加条件使编程有效,最后我将蜂鸣器插入电路板,连入电脑,导入编程,片刻间,一段悠扬的音乐就洋溢在了我耳边。
“太酷了!”喜悦跳上了眉梢。我又开始尝试更高难度的编程----制作一个坐姿调整器。手指在键盘上飞速舞弄,添加声音、修改循环、加上延时、修改变量......屏幕显示“上传失败”后,我毫不气馁,提笔在纸上重新书写过程和步骤,一步步检验,一次次重新导入变量,随着最后的敲击键落定,我终于换来的是满心的微笑。窗外的阳光洒在键盘上,又暖暖的照在我的肩头---我完成了我的作品。
虽知道“失败是成功之母”,可真当成功来临时,才知道若过程一帆风顺,又怎能体验到崛起后的那份自豪!
急救培训:学习急救知识 提升健康意识
——2022级8班 秦悦洋
我们学习了基本的急救原则,包括保持冷静、判断伤情、优先处理危及生命的状况。例如,如果出现呼吸或心跳停止的情况,需要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和人工呼吸。对于大出血的情况,需要立即止血并判断是否需要送医。这些基本原则是我们进行下一步操作的基础。
具体操作步骤方面,我们学习了心肺复苏的正确步骤:首先确认患者有无意识,然后检查呼吸和脉搏,如果没有呼吸或心跳,立即进行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对于止血,我们学习了直接压迫伤口、使用止血带等方法。包扎时,根据不同部位选择合适的包扎方式,确保伤口不被感染。
在模拟演练中,我们分组进行实际操作,通过扮演伤员和救护员,亲身体验了急救过程的每一个细节。虽然在实际操作中我手忙脚乱,差点忘记一些重要的步骤,但通过反复练习,我已经能够比较熟练地掌握这些技能。
这次急救培训不仅让我掌握了实用的急救技能,更让我明白了在紧急情况下保持冷静、正确判断和迅速行动的重要性。未来,我计划将所学的急救知识传授给家人和朋友,提高更多人的急救意识。同时,我也希望能够参与更多的急救培训活动,不断提升自己的急救技能,为社会的安全和人民的健康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文化传承之马头琴
——2022级7班 黄逸飞
2500年的历史,独特的样貌,浑厚的音色,世界级双非遗的地位,马头琴的这些特点无一不触动着我的神经,使我对他背后的故事愈发的好奇,在课堂上,我认真的聆听,想要寻根问底,回到家后,我更是自己主动去查阅有关马头琴的音乐,故事,领略独属于马头琴的美妙。此后的两节课,我们学习了关于马头琴的制作,虽然仅仅是制作了一个缩小了几倍的模型,却花费了我大量的精力与时间,当我真正的安插好它的所有部件时,我才真正理解了马头琴制作这项工艺的含金量。
岁月失语,唯琴能语。哪怕是如此曼妙的乐器,如今也面临失传的危机,在这样的快时代下,已经极少有人愿意花费大量的时间学习一门不为人知的乐器,但我始终认为,文化看上去无形无色,却决定了我们从何处来,到何处去,而不懂得传统的人,正恰似那没有地图的旅行者,不可能远行。在大时代下,小人物从来不是被动的接受者,口头上的巨人从来都是花架子,只有我们每个人都抽出一点点的时间放在这些技艺之上,它们才会拂去历史尘埃,重新“活”起来。
马头琴是怎样制成的
——2022级5班 林楚恒
在这次劳动实践活动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马头琴鉴赏与制做课程。课堂上,老师向我们展示了一件精美的马头琴样品,也将马头琴和少数民族音乐的历史与特点向我们娓娓道来。同学们都在聚精会神地聆听着,一方面被那件精美的样品所吸引,另一方面也为如何把木板变成乐器而困惑。
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将木板一点点地分割成形态各异的零件,再一块块拼接起来,便逐渐有了乐器的雏形。我们细致地雕刻马头,小心地装上琴弦,看着这把马头琴,伴随着马儿的嘶鸣,耳边似乎听到了悠扬、激越的旋律
小小一把琴,却有2500多年的历史,琴弓一推一拉,便能奏出民族情怀,马头琴的制作不仅是零件的组装,更是对民族文化的学习。收获到的不仅是制作工艺,更是非遗文化的传承。经过本次课程的学习,我对民族团结有了更深刻的认知,那就是只有五+六个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互相分担、互相帮助,才能共同奏出当代中国的盛世乐章!
亦陶韵,亦坚行
——2022级9班 王若锦
“陶艺有着千年的历史,记录了人类从茹毛饮血到定居生活的变迁,也见证了不同历史时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我看向木桌前摆放着的陶土,满怀好奇,用指尖轻轻触碰,湿润而略带凉意的触感,瞬间激发了我对这灰褐色外表下的无限遐想。
待老师讲完制作陶土的要领后,我打算亲手实践一下。然而指尖上的陶土仿佛失去了灵性,当我想快速做出花瓶加以雕琢时,不是太过松散,就是过于僵硬。我试着将其搓成条,可是在我的按压下,陶土很快就干的裂出了纹。我感到力不从心,老师走了过来:“陶艺之美,在于其变化无穷,需心静如水,方能驾驭。在干裂的陶土上刷一点水,重新揉搓,肯定会有所成果。”于是我静下心来,先轻轻拍打使陶土不掺气泡,用毛笔蘸上水涂抹在表面,再用大拇指在陶土中戳一个小洞,做成空心状,再把手指伸平,用手指往外抵,做成花瓶的肚子。瓶口处捏细,手掌一握一松,陶土软了起来,我做得也更加的得心应手。
回望这次学工的陶艺活动中,即使作品并不那么完美,但每一件都蕴含着制作的坚持努力,以及不断尝试与改进的耐心和热爱。从初识陶土的懵懂好奇,到经历挫败至成功,仿佛是一场心灵的蜕变,让我明白“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真谛。或许这不仅仅是一场实践,更是陶韵,亦是坚行。
陶艺的智慧
——2022级6班 高嘉泽
褐色的泥团,在一双双小手中被赋予灵气,变为一件件小巧精致的陶器。厚实的杯壁,凝集了祖先博大精深的智慧;揉搓与抛光,融入了手艺人坚守质朴的匠心。陶艺课中,我有幸见证这朴实与艺术缠绵交织的美,老师手中揉捏变幻的陶泥,使我的内心情不自禁的为之震撼。手心里的泥团,明明冰冷,却不由得温暖了我的灵魂。是啊,工业化大抵都将取代人工制作,但上完陶艺课后,我不愿后人只能看到失温的陶器。我希望陶艺能如雨后春笋,让更多人看到手艺人对陶土的热爱,让陶艺迎来一个又一个褐色的春天。
陶艺制作:热爱与坚守
——2022级12班 李宛泽
仅仅“陶艺”二字,就让人闻到陶土那质朴的清香,脑中浮现出千百年来无数鲜活的作品在匠人手下精益求精的画面。两日的课程,无论是盘泥条时,泥条无数次干裂的焦躁,最后静下心来精心制作成精美作品的豁然开朗;还是长时间制作而腰酸背痛,手上满是泥点子无法清洗的无奈,最终充满耐心,专注于自己的作品,我都体会了了非遗传承人的精神世界。是那份“能坐得住冷板凳”的专注与执着,是对那一门手艺的无限热爱,更是对于中华民族非遗精华的坚守。越是难,越要在这里扎根,越要不顾一切地坚守在这里,不能把传承了千年的东西在我们这一代断下。
这一次学工,看到我们做的小东西,虽然有些七扭八歪,甚至无法长期使用,但却凝结了每一个人对于传统文化的热忱。这一份热忱,是热爱,是坚守,是传承。在这段陶艺之旅的尾声,我手中的陶泥仿佛被赋予了生命,从无形到有形,从最初的笨拙尝试到最终作品的诞生,每一次捏塑都是心灵的对话,我不仅学会了一点技艺,更体会到了创造的乐趣与成就感。陶艺课不仅丰富了我的生活,更让我懂得了静下心来,坚持做好一件事的价值。感谢这段美好的时光,让心灵得以手作,留下属于我们独一无二的印记。
劳动不仅是一种锻炼身体的方式,更是一种增进对社会、对人生认知和理解的途径。为期五天的学工实践课程,同学们充分认识到,每个人都在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无论哪个职业,都是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学工实践不仅了解了车间工人的工作状况,还感受到他们的辛勤与付出,这些难得的经历让同学们更加珍惜现代生活的便利,激发自身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撰稿:管霞 李婷
摄影:任冬梅
审核:李倩
责任部门:初三年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