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如画,秋季为最。在这个缤纷的秋日,2023级7班张峰悦同学的家长朋友,青岛市博物馆副馆长赵好老师,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韵味非凡的中国绘画讲解,让同学们了解了中国画的大致脉络,体会了山水人文之美。
赵好,青岛市博物馆副馆长,主持多个馆藏文物的国家级保护修复专项工作,参与主编《海陆一体维度上的东夷文化》等多本书籍,在《文物天地》《中华书画家》等专业刊物发表《大直若屈 大巧若拙——馆藏刘墉行书作品艺术风格探析》等多篇文章,并多次获得省博物馆学奖项;作为与青岛科技大学美术学院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的导师之一,已连续四年承担《美术名作赏析》选修课程,结合博物馆的藏品资源,以展教实验形式,为高校的美术教学进行创新探索。为中国海洋大学、山东大学、青岛电影学院等高校特聘校外导师。
中国画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历史的沉淀、文化的传承和艺术的创新,而赵好老师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循序渐进地带领大家走进神奇的中国画,了解中国画的丰富内涵。本节课分为三个部分:中国绘画的大致脉络,明清绘画与当下思考。
绘画艺术的发展源远流长,犹如璀璨星河中一颗闪耀的明珠,见证着人类文明的演进历程。远在商周时期,青铜,玉器,漆器等已经出现了绘画样式,这些绘画不仅仅是装饰,更是当时人们思想、信仰和生活的生动写照。到唐朝时,绘画技艺已经渐入佳境,绘画艺术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阎立本的《步辇图》,生动地展现了唐太宗接见吐蕃使者的场景,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吴道子的 “吴带当风”,以其飘逸的线条和独特的画风,成为中国绘画史上的经典之作。唐朝的绘画不仅在国内广泛流传,还对周边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再到后来的宋元时期,绘画创作达到顶峰,宋徽宗设立画学,文人画的兴起,为绘画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他们不拘泥于形似,而注重神韵的传达。苏轼曾说:“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 这句话充分体现了文人画的审美追求,正如赵孟頫的“秀石疏林图”,笔墨精妙,意境深远,将文人画的艺术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课堂互动环节,赵好老师拿出了一份份特别的礼物,这些礼物来自青岛市博物馆。 只见赵老师将带有一张张二十四节气的明信片拿了出来,上面绘制着各个节气独特的景象;还有中国画的知识图本,翻开ai扫描便能情景带入,感受文化之美。大家纷纷踊跃参与进来,积极发言分享着自己所了解的相关知识,原本略显沉闷的课堂一下子变得互动感十足,氛围轻松有趣。
“心旷神怡,清风徐来,超然画外”,绘画艺术的发展历程,是人类对美的不断追求和探索的过程。从商周时期的古朴稚拙,到唐朝的绚丽多彩,再到宋元时期的意境深远,每一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这些宝贵的艺术遗产,为当代绘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我们提供了无尽的灵感和启示。我们应当珍惜和传承这些优秀的绘画传统,让绘画艺术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撰稿人:2023级7班 李昕澤
审核人:刘军 梁蒙
责任部门:学生处 团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