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真综合演练(济宁卷)讲评教学设计》姜连国
这是一节高三二轮复习讲评课。在利用济宁市09年3月份一模试题进行仿真检测之后,针对学生答题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与评价。
一、教学目标分析
二轮复习的任务之一是通过分析学生答题情况,诊断学生知识上的漏洞、技能上的缺陷和理综卷答题经验上的不足,找出原因,拿出补偿措施并及时督促学生完成针对性的补偿工作。同时,还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热情,减缓日益临近的高考压力。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技能方面 针对学生答题中存暴露出的问题:选择题答题灵活性不够、处理方法单一,不能做到准确、快速;计算题分步求解、分步得分能力欠缺;选考模块边角知识关注不够;实验技能有待提高。分别结合考题分析给出补偿措施,并通过补偿练习落实。
2.过程方法方面 让学生在合作讨论与汇报讲解过程中加深对试卷中代表性问题的认识;总结体会选择题的灵活求解方法及计算题的分步得分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通过试卷分析与试题分析帮助高分学生寻找差距,帮助低分学生找回自信;
二、教学方法设计
新课程提倡以自主、探究、合作为代表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为多元化教育价值的实现提供了适当的方式和途径。老师们普遍认为合作学习在基础年级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但因其先进性和操作层面的陌生性,使得老师们一般不敢在以复习、讲评课为主的高三年级妄加尝试。深入研究现行班级形式下合作课堂的组织形式,探索深层次、全方位的合作学习模式,拓宽合作学习模式的适应课型,对课程改革的深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节课以三维合作学习为主要教学方法,其基本思想是改变传统的合作小组划分方式,提出适合我国现行班级座位排列方式的三维分组法,形成多层次、立体交叉的合作团体,通过老师合理的课堂引导和调控,最终实现动态的、自然的、全方位的合作学习。三维合作教学法从本质上属于合作学习,是合作学习模式的创新和发展。其理论来源既包括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又有自己的特殊依据,如群体环境理论、系统论等。在高三复习课和讲评课教学中具有较强的可行性。
三维合作学习模式的小组划分方法是三维分组法:第一维,从整体上,将全班学生分成4-6个地域型半固定的大组。大组按教室中的座位位置区域划分,每组8-10人,对一个固定的教学班来说,学生座位可能定期轮换,但大组的区域范围是固定的,学生座位轮换到哪个区域,就重新划入新的大组,这种分组方式可以形象地称为“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第二维,在教学活动开展进程中,由同桌二人组成的讨论小组构成合作学习的基本单元。合作学习由二人小组开始,二人小组的讨论合作贯穿整个学习过程,同一大组的内部协同以二人小组为单元,在不同的二人小组之间交插展开。第三维,前后桌甚至更大范围的同学组成的随机合作实体,可以是前后桌的4人小组,也可以是不同大组的成员临时交叉组成的多人小组,甚至针对某是讨论主题全班组成的一个大的公开论坛。这种随机实体根据活动需要随时产生,可以在教学进度不同阶段,因某一个具体的学习任务而自然形成,由其特点是目标指向单一,任务具体明确,一旦完成既定目标,小组自然解体。
三、主要教学环节
1.展示统计结果(约3分钟)
平均分49.2。
高分: 赵良劫70 梁玉蕾68 王顺68 岳洋67 杨宏盛65。
分数段分布:55-64分:6人;50-54分:6人;40-49分:8人
40分以下:8人 特别点评:这八位同学平时知识水平不低,但得分不高,需认真分析失误原因。
进步较大的同学:岳洋(67) 杨宏盛(65)是常昊昊60 任健56。
各题出错情况:
题号 | 出错人数 | 题号 | 出错人数 | |
16 | 3 | 23 均5.45 难度0.45 | 1问 | 螺9 读数7 |
17 | 15 | 表达式14 | ||
18 | 26 | 2问 | 25 | |
19 | 18 | 25 | 9均分12.4难度0.83 | |
20 | 14 | 26 | 均分6.42难度0.36 | |
21 | 21 | 37 | 1问3,2问25 | |
22 | 28 | 39 | 1问24, 2问10 |
答题中反映出的问题
选择题处理方法单一,不能做到准确、快速;
计算题分步求解、分步得分能力欠缺;
选考模块边角知识关注不够;
实验技能有待提高。
点评:让学生了解自己本次检测中所处的位置,但不公布排名,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对低分区域的后八脱下同学首先给出较高定位,保护其自信心,在此前提下再引导他们分析考试得失。
2.第一组题目的讲评(约莫10分钟)
全班同学按区域分四个大组,分别讨论四道选择题:一组18题、二组19题、三组21题、四组22题。以同桌两人小组为讨论实体,根据需要可组成四人或多人小组。讨论时间三分钟,各组确定中心发言人,分组汇报。
点评:实施三维合作教学,针对学生讨论情况引导讨论,针对学生汇报中出现的新问题引导学生质疑和探究,老师引领整体节奏和讨论方向。
3.选择题解答技巧总结(约2分钟)
常规思路:明确情境、分析过程、建立模型、论证求解
部分排除法:T16的AB选项、CD选项;T18的AB选项、CD选项
假设法:T18;T20
利用特殊模型或特殊结论:T19A选项整体平衡、BCD斜面模型;T21直线运动条件
点评:引导学生主动总结巧妙的答题方法和技巧,适应理综试卷特点,节省时间,提高准确性。
4.第一组课堂练习题(约5分钟)
补偿练习第3、5、6、7题,4分钟定时训练,给出答案,统计答题情况,不做讲评。
点评:即时检测,巩固方法,检验效果。
5.23题的讲评和练习(约7分钟)
23题为实验题,第1问中螺旋测微器和欧姆表读数出错人数不多,针对性布置任务,通过课下个别化教学解决。第三个空为表达式的推导,提问出错的同学,询问思路,引导分析纠错。
第2问为电路设计,难度较大,提问做对的同学,分步骤询问思路:电表替代的方法问杨宏盛(或王顺) 电表内、外接问赵良劫(或赵南凯) 变阻器分压限流接法问王銮(或任健、谷文、常昊昊)。给出设计思路:设计启示:无电压表——替代法测电压;有内组一定的电流表——当电压表使用(与RX并联);量程不足——串联定值电阻;示数从零开始——分压。
给出实验题解答要求:保证基本技能不失分;提高部分发挥创造性;不过多耗费时间。
课堂练习题:补偿练习第8题第1问。提问学生,即时回答。
点评:针对实验题的解答情况,采用有针对性的分层教学,让出错的同学负责基本技能的分析纠错,能力较强的同学负责较高层次的实验设计。
6.选做题目的讲评(约5分钟)
分两个大组讨论汇报:3-3题第2问、3-5题第1问。提醒关注边角知识。
点评:针对学生答题中出现的问题,由学生辨析错因。
7.26题集体探究(约10分钟)
第26题为带电粒子在混合场中的运动与控制问题,难度较大。采用团体合作探究的方式,利用运动过程示意图作引导,逐步分析粒子的运动过程,强调分步骤求解和分布得分。
过程分析:(1)匀速圆周运动:半径、轨迹、出射速度方向;
(2) 极板间的运动:类平抛运动 — 类斜抛运动(逆向类平抛);特殊关系:时间与周期、侧移量与板间距;
(3)反向运动分析:板间运动、离板位置、速度大小方向;圆周运动轨迹、出射点;
投影学生试卷,对比高效样卷、低效样卷、隐含公式、卷面潦草等例子,提醒学生注意。
点评:对于压轴题目,不能追求人人得满分,需要训练学生得分的能力,而且学会高效作答,利用示范对比的方法效果显著。
8.回顾与小结(约3分钟)
提醒学生从以下三个层面进行自我小结:
每天巩固一个知识点;
每天找出一项缺漏,当天弥补;
每天总结一条体会,为后续物理复习提供参照。
点评:打破传统的课堂小结方式,在后期复习中加强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的自我监控,提高复习效率。
《听姜连国老师试卷讲评课的一点体会》 徐凤文
带着虚心学习的态度,我听了姜连国老师的一节全市开放课。课型是试卷讲评课。很受教育,也很受感动。本节课的设计较传统教法有明显特点
一、创新性
复习课不好上,讲评课更难。怎样让每个学生均有收获,又怎样才能照顾到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是困扰讲评课效率的核心问题。
姜老师采用了“三维合作学习”教学模式,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习效果在听课现场实实在在看到了。而追究其中的原因,是因为学生在小组讨论过程中,思维真的“动”起来了。学生们在讨论的过程中,既说出了自己心中的困惑,又聆听到了同组或异组成员的所思所想,获得了大量生成性知识……一句话,他们的思维真正参与到了问题解决的过程之中,而不仅仅是人处在课堂上。
这无疑具有开创性。
二、严谨性
这种严谨性,不但表现在这种课堂教学模式有着充分的理论基础——合作学习理论、群体环境理论、系统论等等,而且也表现在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之中。
从姜老师上课所用的ppt中可以看出,他详细地列出了本班各大题的正确率,根据统计数据分析出了原因,并有针对性地专门设计了“查漏补缺习题”;甚至连哪个学生在某一问题上出错,也了然于胸,上课过程中给予了有针对性的点拨。
三、实效性
先进的教学模式+严禁的治学态度=高效的课堂教学效果
四、奉献精神
小组合作学习,有一个重要的特点,是具有生成性。这样,会在教学过程,产生许多意想不到的突发事件。这不但是对教师驾驭课堂能力的挑战,而且往往打乱了原来的教学设计,完不成预设的教学任务。况且场面不一定好看,教学理念不一定被广泛认同,在二轮复习时打破常规,有一定风险……
但教学难题的解决需要有人付出。姜老师无疑是具有这种风险精神的开拓者之一。
一点思考:
这节课,之所以取得成功,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前提。那就是这是一节试卷讲评课。全班学生均全力以赴地拿出50分钟左右对每一个题做了精心的研究。因此,说者有根有据,听者有的放矢。而在整个复习过程中,保持这种状态并不容易。它要求学生以很高的学习自觉性给予配合。因此,它的推广,有许多工作需要去做。教师要在课下做好充分的准备,这恐怕是摆在每一个听课老师面前的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
200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