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29日下午,我校邀请来自黄海水产研究所的单秀娟博士在晨光大厅为高一级部学生带来一场关于渔业资源与开发的海洋科普讲座。
单博士作为山东省泰山学者科研团队成员和农业部科研杰出人才创新团队核心成员,北太平洋海洋科学组织气候变化工作组成员,主要从事渔业种群动态和鱼类生态学研究。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子课题、863项目子课题和科技部重大科研计划子课题4项,参加行业专项、工程院战略研究、973项目等10项。
单博士首先向同学们介绍了近海渔业的概念以及近海渔业资源存在的问题。近海渔业,是指在离岸12到200海里的经济海域之内从事的海洋渔业。通常以中型渔船为主,使用拖网、巾著网、鲭鱼围网等来进行捕捞作业。我国近海渔业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为因海洋污染及过度捕捞,鱼源出现枯竭现象等导致近海渔业资源匮乏。然后,从近海渔业资源的利用引申到远洋渔业的开发,向同学们介绍了我国的远洋渔业起以过洋性渔业为主,1985年起步。远洋渔业为我们餐桌上带来一批陌生的鱼类,例如秋刀鱼、竹荚鱼、鳕鱼、柔鱼(大洋性鱿鱼)、金枪鱼。我们未来的餐桌上,还可能出现南极磷虾。这些域外海产,正在丰富和改变我们的饮食传统。但由于中国的远洋渔业起步晚。1994年底《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生效,使得地球上资源富饶的公海变成了沿岸国家的专属经济区。公海更加贫瘠,捕捞成本更高,捕捞配额的争夺也更激烈。连日本这样的传统远洋渔业强国都难以承受,产量连续下降,只好将部分产能转向近海。可想而知,中国远洋渔业的发展空间也很有限。已退休的福建水产研究所副研究员林学钦先生曾说,“我们还是多重视沿岸海域的保护,发展栽培渔业,增殖放流等。沿岸渔业的成本最低。”最后,单博士还通过照片资料为同学们介绍了南极科考。讲座结束后,同学们积极踊跃的发言提问。
通过这次讲座,同学们了解到海洋渔业资源是再生资源,只要科学地加以开发,就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海水养殖具有节粮、节能、见效快和效益高的特点,发展前景十分广阔。由此可见,海洋渔业基础力量雄厚,是其他海洋产业目前无法比拟的。
海洋班学生:陈洪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