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招生,走近青岛三十九中,带大家看一看三十九中的人文气息。
Hello亲爱的家长、同学们,大家好!对于一所未知的学校,你是否很想了解这里的人呢?是否对未来同自己接触的老师充满期待呢?是否想知道自己可能遇到怎样的小伙伴?是否想知道自己能在这里获得什么?
不要急,这里会给你答案!
我们将通过老师、家长、同学们的自述,通过一个个暖心的小故事或者小视频,来让大家对我们有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深入了解。不要错过,敬请期待!
青岛三十九中有一群和蔼可亲、风趣幽默、英俊潇洒……可爱的人儿,那就是我们的三十九教师天团。这里既有经验丰富、桃李满天下的成熟教师,也有朝气蓬勃、积极探索的年轻教师,年龄不同,教龄不同,但同样优秀。
今天我们来认识的第一位,就是一位优秀的年轻教师代表——青岛三十九中高二历史组郑天鸣,他自2018年陕西师范大学毕业,加入到三十九中的大家庭,在这里有过迷茫有过探索,但更有着对未来的期许和向往。让我们通过过两个小片段,来同他一起看看,短短两年时间内,他与三十九中发生的暖心小故事。
我与师爷
初入教师行当的我,如盲人摸象一样探索着经验,好在我有师爷的关照,能够在成长中少走弯路。我师爷就是历史组组长马国旗,我拜了马老师的大徒弟高辉英老师为师,马老师也自然成了我师爷。马老师也常以此为乐:“哈哈,我都有徒孙了!”
马老师个子不高,满面红光,声音洪亮,爱笑爱说,给人一种亲切的感觉。我初见马老师的时候,还是在大学三年级。当时刚通过了三十九中的面试,到高中部探校时遇到了马老师。马老师的话语是有魅力的,咧嘴一笑,一口德州口音的普通话,十分爽朗,聊的都是实在事,让人感到一种男子汉的气势。面对远离家乡有些迷茫的我,他拍着我的肩膀说:“小伙子很好,放心来,大男子汉不要光想着家,要多闯一闯,我当年也是从德州闯到青岛的。跟着我好好干,到时候我还指望着给你安排任务呢,咱可说好啊。”马老师给我的感觉如同我高中班主任老师一样,一样的个头、一样的脸型、一样爽朗的笑声、一样厚实有力的大手……我的感觉很熟悉,似乎回到母校。于是我留下来了,一年后,我正式成为了马老师的徒孙。自此,马老师爽朗的笑成了驱散烦恼的良药。
新教师总会有不适应,特别是担心自己没有经验,会紧张与不自信。马老师却经常给我树大拇哥,说“很好”“我看行”“不错”,并拿自己自黑来给我加油打气:“你们这些大学生啊都很厉害,太优秀啦,比我那个时候强多啦,我那个时候可比不上你们!”
当我因工作问题不顺心时,马老师陪着我一圈一圈在操场散步开导我。马老师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载体,用他的坚毅和乐观感染着我。
马老师十分关心我们年轻老师的发展,还没参加工作那会,来学校帮忙,校本培训有一个总结发言,马老师放心地让我上台,我十分紧张,马老师不断告诉我没事,最后我取得的效果非常好。每当有讲课或者申请项目的机会,马老师总会不厌其烦地告诉我们,不要怕麻烦,要多抓住机会,勤快着点。在马老师的不断督促下,我申请了疫情项目式课题,虽然没有被省里立项,但也是一次难得的经历,马老师毫不在意地说:“这次用不了,咱赶下一年申请青年项目去,没有白干的事!”
这就是我的师爷,照他的话叫“身板不大,能量不小”,他用他的朴实和热情感染着周边的人。在学生眼里,他是风趣幽默的马老师,在同事们眼里,他是人人敬佩的“小马哥”。
我与学生
我与学生年龄相差不大,每每看到精力充沛的他们,就像是看到了高中的自己。我很羡慕现在的他们,能够享受到学校提供的多种多样的活动形式、学习方式。几乎每个孩子都能在这里遇到适合自己的活动,能在自己喜欢的活动中丰富自己、获得成长,而学生们也很喜欢参加各种活动,从中获得乐趣。
这次的疫情期间,学校组织各科进行疫情项目式学习实践,我作为摄像参与了生物组和物理组联合搞的项目式实验,生物组先在培养基培植菌落,物理组再组装紫外线杀菌灯来灭活,同学们身穿白大褂实验服在高大上的实验室一阵操作猛如虎,很难相信这还只是高中生。
历史组设计了疫情项目式“瘟疫与信仰的互动”,有17名同学提交了作品,从字里行间,我能看出这些同学的深刻思考,他们如炬目光不但着眼现实,更遥望过去,探求相似历史情境下的规律与变化。三十九中优秀的同学有很多很多,正是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与青春活力,让39校园更富魅力。
在三十九中,有各式各样有趣的老师、同学,就像一个其乐融融的大家庭,这里允许每个人去慢慢探索,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向和目标;允许每个人去沟通交流,让自己找到理想的自己,这里欢迎你的加入。
撰稿:郑天鸣,赵乙丹
审稿:逄锦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