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公益课堂】青岛的水---一个值得深思的话题

时间:2020 / 11 / 17

“青岛人均水资源占有量远远小于世界公认的人均500立方米的绝对缺水标准,而世界平均水平超过8000立方米。”

11月9日,青岛三十九中(海大附中)“家长公益课堂”初中2020级7班邀请到了杨知凡同学的爸爸——中国海洋大学的杨教授。杨教授一开口就把同学们深深吸引住了。

img1

“青岛是中国北方严重缺水城市,那么,青岛居民喝的水是从哪里来的呢?”杨教授将同学们分成10个小组,让大家思考2个问题:“一、如果你来管理青岛市,你会怎么办?做些什么?才能让青岛有水可用?居民喝上水干净的水?二、如果你长大了,你能为此做点什么?”。杨教授请大家逐一发表见解,并要求答案不能重复。

同学们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场面几乎“失控”:“可以找一种办法,把海水里的盐去掉”、“可以利用藻类净化水,藻又能提炼出油”、“可以把青藏高原上的雪水融合变成水”、“可以提高水价”……杨教授对同学们的答案一一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赠送了回答问题的同学小本子作为礼物,“这是我每天都用的,用作计划本,希望你们也做好学习计划”。

img2

青岛是如何“找水的”?原来,滨海的青岛地下水可能由于海水入侵变成苦咸水,青岛市主要通过耗资巨大的“引黄济青”、“南水北调”工程引用“客水”,这些调水工程实施需要雄厚的地理、生物、数学、语文等方面的知识。我们青岛引以为豪的崂山水在市内三区供水中只占10%,而令我们惊讶的是,海水淡化后的水也占了约10%,而污水再生水目前还不能饮用,主要用作道路洒水等。光市内三区的输配水管网就1700公里长,同学们十分惊讶。

接下来,杨教授告诉同学们,水中有各种各样的污染物,需要通过各种各样的物理、化学、生物的方法净化后才能使用;需要针对不同的水,设计出不同处理工艺,比如海水淡化主要利用的是反渗透技术,而目前国内的反渗透膜材料技术落后于国外。杨教授简介了环境保护法律体系,特别是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污染物有成千上万种,而标准中水质指标只有106项。而每一个工程项目的实施,从项目建议书、到设计、施工、验收,都需要做好投资预算,都需要做好管理,需要不同专业背景的专家、团队沟通合作,最后才能顺利交付使用。

海水淡化技术的发展让大家看到了希望。青岛是全国唯一一个实现满负荷运行的十万吨级海水淡化项目的城市,并在2020年3月26日成立了青岛水务海水淡化科技公司,计划在未来数年内加大投入,大力提高淡化饮用水的比例。

img3

杨教授的科普讲座大大开阔了同学们的视野,让同学们深刻的了解到我们每天都在使用的水竟然如此的来之不易,不但需要强大的财力支撑,还需要强大的科技支撑。青岛的水,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未来大有可为。

“你需要学好每一门课程,并有所专长;

你需要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具备跨行业交流能力;

你需要具有持续学习能力。”

杨教授留给同学们的最后三句话,更是一个值得大家深思的话题。

撰稿人:2020级7班 杨知凡

审稿人:曹芝琳

责任部门:学生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