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澄同学获“敬母、爱母、助母总动员”征文全国一等奖

时间:2008 / 05 / 28

祝贺我校于澄同学在《中学语文报》“敬母、爱母、助母总动员”征文中获全国一等奖!

在刚刚结束的《中学语文报》组织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与语文报社联合举办的全国中学生“敬母、爱母、助母总动员”大型有奖征文比赛中,我校高一、三班学生于澄同学荣获高中组一等奖;高一级部的管霞、魏玮老师,高二年级的邵敏、曹鸿鹤老师也荣获优秀辅导教师奖。

这次全国中学生“敬母、爱母、助母总动员”征文活动得到了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各级学校的广泛响应,参赛人数超过125000人,评选出一等奖50名(山东省共两名), 其中质量上乘、创新色彩鲜明的作品不胜枚举。而在高手如林的比赛中,我校学生脱颖而出,实在是可喜可贺。

本次活动的宗旨是“引导广大青少年关爱母亲、体味母爱,促进和谐家庭、和谐社会的建设”,力求把握社会的脉搏和大众的需求,将母爱教育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中,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活动的写作范围宽泛,,学生可以围绕10个参考话题撰稿,而于澄同学的《烛恩》独出机杼,立意高远,以乡村一夜为线索,串起了母亲卖血供孩子上学的眷爱亲情。貌似平淡,实则隽永,不仅折射出深邃的社会问题,更体现了作者关注弱势群体的初衷。贴近生活的立意,开放的视野,新颖的角度,让这个容易流入俗套的话题仿佛得了生花妙笔,在于澄笔下焕发熠熠神采。

问及他写作的秘诀,他笑而不答;他的语文老师则连连赞叹:这不是偶然的!因为作文同作诗,工夫在诗外。

他积累了丰富的素材,有系统的知识贮存。写作需要丰富的知识储备,有了它,才能兵来将挡,水来土湮,搦管为文,左右逢源,写出好文章。于澄同学看书多,他不是浏览,而是纵深的研究。比如讲《窦娥冤》时,他不但查阅了许多关于元曲的资料,还提出了许多“散曲韵脚”“套曲和杂剧”等有价值的问题和老师商讨。很难想象一个知识乏贫、修养很差的人能够写出摇曳多姿的妙手文章。是积累让他在灵感凸显,稍纵即逝的时刻,抓住了机会。

他有良好的思考习惯。读书善思考,像蜜蜂采蜜,既能博采,又能提炼。于澄的周记就像他的思考录,从“圆明园断想”到“也谈宠物美容”,再到“历史坐标上的沉思”,没有一篇不是和历史文化达到“心有所感而不必道之”的境界。文贵有境。一篇文章如果内容新颖、语言华美,而主旨浅显,它是入不了一类的。对于写作文,于澄同学最擅长的就是把话题放在广阔的社会、人生背景下,立意自然不落窠臼。

获奖可喜可贺,希望于澄同学有更多更好的优秀作品问世,也希望全体学生以他为榜样,不断努力,为校争光.

高中语文教研组 管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