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经典|《国语》在读(67)

时间:2021 / 03 / 24

原文呈现

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神同尽乃弃矣……一无听,物一无文,味一无果,物一不讲。”

——国语·郑风

译文注释

和谐才能生成万物,同则不能发展。把不同的东西协调平衡叫作和谐所以万物丰富发展才能归于统一如果把相同的东西相加用尽了就没有了。只有种声音便没有乐趣,只有一种修辞就不成文采只有一种味道就不能成为美味,只有一种物件就无法进行衡量比较。

相关典故

万物发展不能脱离“和”的统一,西周末年太史伯阳父简称“史伯”已经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和根本法则就是“和”即对立统一的哲学原理。史伯正是以为思想指导分析国家之危,指出周幽王“去和而取同”的灭国之举。史伯用大量的事实说明,周幽王拋弃贤明忠臣,亲近愚顽智昏和无知鄙陋的小人,断言不出三年周朝必亡。二百多年后齐国思想家、政治家晏婴对齐景公所讲的和同之别见于左传·昭公二十年》),与史伯所言完全可见晏婴是在看到相关记载之后接受了史伯的思想和观点。

src=http---img1.gtimg.com-rushidao-pics-hv1-58-229-1979-128742928.jpg&refer=http---img1.gtimg.com&app=2002&size=f9999,10000&q=a80&n=0&g=0n&fmt=jpeg

当代价值

“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是最早的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强调和而不同这是对“和”最好的诠释。和是不同事物的共存共荣是多样性的统它承认矛盾,是矛盾发展的协调统一是相同事物的叠加它回避矛盾掩盖事物之间的差异。只有种事物是单调而令人生厌的动听的音乐须六律美丽的自然须万物健康的社会形态须百态人生。总之,认识“和”的本质运用“和”的法则方能达到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乃至人与自然的和谐。孔子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也是这一思想的延续。

撰稿人:苗涵

审稿人:王振敏

责任部门:传统文化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