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经典在读

时间:2023 / 11 / 28

C:\年级事务\传统文化工作室\国学文化.jpg国学文化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问学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春秋]《论语·公冶长

原文及译文

【原文】贡问曰:“文子以谓之也?”子曰:“而好学,不下问,是以也。”

https://img2.baidu.com/it/u=2288438878,3027167598&fm=253&fmt=auto&app=120&f=JPEG?w=1113&h=800

译文子贡问:“孔文子的谥号为什么被封为‘文’呢?”孔子回答说:“孔文子头脑聪敏、热爱学习,不以向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因此死后,卫灵公赐予他‘文’的称号。”
相关典故
孔文子(不详—前480),名(yǔ),是卫国的大夫“文”是谥号,“子”是尊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强调的是一种治学方法,更是一种问学的态度。孔子认为,这种谦虚好学的学习态度在孔身上便有很好的体现。孔年少时就生性聪慧、喜爱读书,在遇到疑难问题时肯下功夫思考,又乐于向别人请教,因此受到卫灵公的赏识。在其去世后,卫灵公希望子孙后代也能够继承和发扬孔乐于钻研的良好习惯,特赐孔谥号为“文”。
当代价值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一章,概括了大学问家的两个共同特点。“敏而好学”一句是从内部条件分析,表明一个人要想成才不仅要具备敏捷的头脑还要勤学好问。关于这一点,无论是前苏联作家高尔基“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的论断,还是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的心得,古今中外的人们都证实了勤奋学习的重要性。这与孔子“敏而好学”的思想是基本一致的。

从外部原因来看,孔子认为,一个人要想学问渊博只依靠先天的聪慧是不够的,还要通过后天的不断学习。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述而》就是这个道理。当时的孔子已经被世尊称为最渊博的学者,却依然保持着谦卑的学习态度,不以“下问”为耻,这一点尤为可贵。相传,有一次孔子去太庙参观鲁国国君的祭祖盛典。每至一处,看到有不懂的地方都要向别人请教询问。有人看到孔子如此,就嘲笑他。谁知孔子听到此事后并未因此恼怒,反而笑着说“我敢于正视遇到的疑难问题,乐于向别人请教。正因为如此,我才会越来越学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