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调研题目确定的背景
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场所,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学校对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成为学校教育的应有之义。而学生社团建设作为学生校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学生社团作为传统教学课堂的延伸,是深化素质教育、拓宽课堂界域的有效举措和独特载体,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第二课堂。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满足学生个性差异的有力支点,是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发挥教师个性特长的重要舞台,是促进校园文化建设、深化学校办学特色的关键力量。但前几年受疫情的影响,学生常态化的社团有所中断,学生社团需要进一步基于学生的需求加强建设。
二、学校社团存在的问题
(一)社团发展不均衡
我校学生社团发展呈现不均衡趋势,部分社团活动存在形式化问题,呈现活动内容娱乐化、活动方式单一化等特点。
一是社团发展水平不均衡状况比较明显。有些社团活动多、规模大、影响广,自身建设较为完善、发展空间很大。有些社团却仅仅依靠社团成员的一腔热血在维持,社团规章制度不完善、实施状况一般,学校缺乏引导和督促。因此,社团活动的有序性和规范性还需要加强。二是学生对于社团价值的认知局限于满足自身兴趣爱好层面,导致不少社团活动过于重视娱乐性,忽视教育目的。加之社会流行文化的冲击,学生更倾向与选择娱乐性较重的艺术类、体育类社团,而注重学术探究的学术类社团参加人员较少。
(二)社团课程时间少、指导老师积极性低
我校高中社团活动时间为每周三下午的活动课,由于学校学生人数众多,受场地、考试、提优、天气、其他活动等因素的影响,难以保证社团活动如期进行。因此多数学生反映活动时间较少,无法满足需求,并且社团活动会占用老师休息的时间,对于指导老师的正向激励不足,指导老师工作积极性偏低。
(三)社团评价外显化,可持续发展动力不足
必要的激励机制和合理的奖惩制度是社团健康发展的不懈动力,学校关于社团活动课程的评价方式主要采用考勤和社团成果展示,以结果和成绩作为评价标准和依据,缺乏对活动过程的关注和评价。评价主体以老师和学生会为主,社团内部缺少评价机制或者出现了为评而评的现象。此外,社团的继承和发展不够,注重外在形式,缺乏内涵传承。分社团只为追求轰动效应,忽视社团长期发展,犹如昙花一现,直接影响学生社团课程的可持续发展。
二、解决建议
(一)强化社团课程管理
引导社团课程健康发展,将社团管理纳入学校课程管理体制。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规范社团课程报名程序。因社团存在人员更新变动的原因,需要确立完善的课程报名程序:学生个人报名、现场师生互选、学校整体汇总、初选课程试听、统一更换协调、公布人员名单。严格而又灵活的完成社团课程报名,能够保证社团课程顺利开始,避免课程资源的浪费。二是严格社团课程考勤原则。为保证课程质量,指导教师必须严格履行学生考勤记录,并在课程结束后及时反馈给社团管理部门。为学生树立正规课程观念、重视社团课程。三是保证课程物质资源供给。协调统一课程时间,合理规划课程场地。四是加大监督检查力度。校长、学校团委、学生会作为社团课程的管理机构,要定期审核课程设计方案、课程实施效果、课程评估反馈。积极促进课程指导教师和学生将监督内化为课程制度,避免课程流于形式,朝着有序方向发展。
(二)完善社团课程主体建设
社团课程主体包括以学校和家长为主的支持性主体,以学生和教师为主的参与性主体。第一,课程主体要积极领悟和贯彻素质教育理念,重视社团课程价值,转变改变学业成绩是唯一衡量标准的观念。第二,学校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对全校社团课程的整体布局有科学合理的规划。需要与高校、课程专家的形成稳定的交流合作关系。第三,教师积极转变传统角色,教师队伍建设是实现社团课程资源优化发展的核心驱动力,要求学校为指导教师提供专业发展机会,提高教师的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能力,提高社团指导老师的地位和存在感。第四,最重要的是学生自己要转变学习观念和学习方式,积极参与社团课程,发挥自我创造力。
(三)健全课程评估机制
完善社团课程的指导与评价,是保证课程顺利开展的重要举措。首先,因社团性质和发展状况各不相同,因此针对不同的社团课程给予不同指导策略。对于较为成熟的社团课程,采取继承和发扬并举,创新与完善双行。反之,对于新兴的社团课程,关注与指导为先,帮扶与纠正紧跟。以此保证社团课程有效进行,避免走入形式化道路。同时还要促进社团课程之间的横向交流和合作,促进学生自主交流、自由讨论。第二,建立完整细致的社团活动评价机制,关注点覆盖常规课程质量及其教学过程。并在学生综合素质考评和评优、政策中给予一定照顾,能够激发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给社团指导老师相应的激励机制,增加老师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