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身篇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元]宗宝本《坛经·行由品第一》
原文及译文
【原文】是夜三更,不使人知,自执灯,书偈于南廊壁间,呈心所见。偈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译文】三更时分,神秀大师拿着灯火,悄悄来到寺院的南廊,在墙上写了一首偈子,把内心所想展现出来。偈子是这么说的:自身应做清净吉祥的菩提树,自心好比澄净光洁的明镜台。时时辛勤地清扫拂拭,不要使身心染上尘埃。
相关典故
神秀大师的师弟慧能大师读了此偈后,便就着神秀偈的原义,也做了一个偈子以表达自己的看法。偈曰: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就字面意思看,慧能完全是神秀偈的“翻案文字”:何来菩提树?何有明镜台?本来一物也无,又到哪里去沾染尘埃呢?神秀师兄弟二人,果真是在互唱反调吗?
当代价值
两位大师的偈子,其实是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告诉人们修身养性、为人处世的道理。神秀偈突出了自律的必要性与渐修渐进的意义。他将我们的身心喻为树木与铜镜二种事物。树木如果不勤加修剪的话,则很容易枝杈纵横无章,甚至有从根本上长歪的风险。而铜镜如果不擦则很容易生尘,那样的话就失掉了镜子照物的功能,而成为一堆废铜烂铁了。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但有时也泥沙俱下。我们一不留神就有可能进入大坑、走上岔路。要想保持身正心明,就得经常检点自己的过失,“时时勤拂拭”。这样即便做不到“勿使惹尘埃”,至少也能少犯错误。天生就是圣贤的人,那真是微乎其微。普罗大众的修养功夫,得一步一个脚印地踏踏实实做下去,这样将来才有成为道德高尚的人的可能。
慧能偈则告诉人们,应该少一些无谓的执着。俗话说得好,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很多“烦心事”,其实是越想才越烦的。若能看得开、放得下,则那些看不开、放不下的人眼里的烦心事,对我们而言就根本不是事了。其实啊,快乐哪有什么绝对的标准?不过是在于自心的定义罢了。